他23岁还是个小木工,17年后却搞出两家过100亿的上市公司,他是如何做到的?
| 招商动态 |2017-06-09
他15岁学木工,23岁创业。刚开始只是为了偿还家里的4300元债务,没有想到越做越有感觉,30年间不经意创造出一个700亿的木业王国,他就是刘绍喜,宜华集团创始人。
1963年12月,刘绍喜出生于广东汕头的莲下镇。几百年来,那是一个南靠莲阳河,东临南海,西倚凤鸣山的风水宝地,素有侨乡之称,80年代更是崛起了工业重镇——澄海。
然而,刘绍喜家却与这一切无缘,他家祖孙三代8口人,蜷缩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茅草房里,靠着4亩水田过日子,“一年12个月,有8个月都吃不饱饭。”
所以,刘绍喜打小就是村里有名的“小劳工”。他8岁开始就帮邻居修猪栏、砌墙根,11岁已经成为“小大人”,一到放学就去工地搬砖头、和水泥。
12岁那年,他看到父母没钱买年货,就跟3个同学跑到镇上卖对联。不过,其他两个同学一天可以挣10块,他却因为嘴笨,辛苦一礼拜,才挣到3块钱。
此后,刘绍喜先后卖过糖果、瓜子、板栗等等。由于都因为太过老实,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对面的摊主大把大把收钱。
几个回合折腾下来,刘绍喜发现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,“不能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”,他就开始琢磨学门手艺。
别说,卖东西不行,学起手艺来,刘绍喜灵光得很!“锯木头、打墨、挂斗”,他只在老舅跟前看了2个月,就全部学会了。高一暑假,刘绍喜已经能给家里打出一整套桌椅。
所以当1980年,17岁的刘绍喜听说槐东工业站招木工时,他毫不犹豫报了名。正是凭着一副好手艺,刘绍喜从小组长一路升到车间主任,5年后成为了副站长,工资也从每月15元涨到75元。
奶奶逢人就夸,“我家大孙子以后肯定有出息!”
然而,世事无常。1986年,奶奶意外生了场重病,在医院躺了三个月,最后无钱救治,只得以月息3分的代价,借了4300块的高利贷,“每月光还利息就要129块!”
作为家里的长子,奶奶从小就对刘绍喜疼爱有加。想到无钱给奶奶治病,他心如刀割,”副站长当得有啥意思?不干了!”
产业经济学高级课程班(符合条件可申请博士学位)
辞职是容易,可到哪里挣钱呢?
搞运输?买一辆小货再便宜也得好几万,再说还有油钱,养路费、修理费等等,“买得起养不起”。开小卖铺?食物动不动就过期,一不小心就砸自己手里,而刘绍喜又是个厚道人,“不能昧着良心去坑人!”
母亲提议卖衣服,那倒是本小利大,不过想到要耍嘴皮子,刘绍喜头就大了。
考虑来考虑去,他最后决定还是干自己的老本行。一方面木材到处都是,而且做木工所需的工具如锯、斧头、锉,花四五十块钱就可以搞定。另一方面,家家户户都要盖房,结婚生子,“桌椅、板凳、衣柜,样样都是必需品”。
于是,1987年3月,刘绍喜凑了800块,在镇上办起了家具厂。说是工厂,其实就是个小木棚子,除了招牌是新的,其他工具都是刘绍喜从二舅家借来的。
不过,别看是个小木棚子,刘绍喜却做得特意用心。他选择的材料都是上等的杉木,用的油漆是纯环保的清油,甚至每一个柜子的木榫,都是精心刨锯的。
然而,如此用心打造的家具,却无人赏识。头半个月,却连条板凳都没卖出去,1个月、2个月,到了第3个月,依旧没有一分钱入账!
这下,刘绍喜沉不住气了!“镇上天天都有结婚、盖房的鞭炮声,怎么就没有人上门呢?”
等他到镇上一溜达,立马全明白了,“其余四、五家木匠铺哪家都比自己的门脸气派,而且人家都有老师傅坐镇。”一个20多岁的小年轻,人家凭什么相信能打出好家具呢?
“必须用奇招!”刘绍喜给出的答案就是免费试用!
当年7月,槐东工业站老领导家的儿子娶媳妇,刘绍喜立马拉了一板车家具过去,“徒弟孝敬您老人家的,不用花一分钱。”
徒弟实在,老领导更实在,全部笑纳。
婚礼当天,婚宴摆了80多桌,新房更是布置得富丽堂皇,亲朋好友啧啧称赞,“哪家买的家具?”“刘绍喜家的!”
这还了得,第二天,刘绍喜的木棚子一下子涌进来30多对新人,之前卖不出去的家具一天就脱销了!“结实、耐用,质量好!”后来,副站长又给侄女定制了一套家具,当然,这次是全额付款。
人品好能当饭吃?没错,刘绍喜就尝到了甜头。
1988年,一位汕头的家具批发商慕名而来,并一口气下了50万的订单,“市场上,100%用好木料的不多,你是头一家”。此后两人成了铁哥们。2年间,那哥们在厦门开了3家分店,刘绍喜的销售收入也顺势突破100万。
1990年,刘绍喜走出莲下镇,来到汕头的经济特区,正儿八经租厂房、办工厂,并鸟枪换炮,“拿出50多万资金,专门设立技术部和检验部”。
但是,样样通就是样样松,家具行业涉及30多个子项,未来到底是做卧房,客厅,还是橱柜?刘绍喜一时间打不清主意。
1992年初,邓公南巡讲话过后不久,他专门跑到香港参加家具展。当时香港云集了索菲亚、欧美思等全世界知名家具品牌。
正是在香港家具展览会上,刘绍喜第一次接触到了原木地板,他立马有了灵感,“自然、环保、简约,完全代表了家具行业的未来趋势啊。”
回国后,刘绍喜马上调整战略,将主攻方向放在了原木地板上。
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要想生产出优质原木地板,第一步就是选材。此后半年,刘绍喜北上长白山寻找上等的水曲柳,南到海南岛淘优质花梨木梨,并特意花100多万从缅甸买来50吨柚木。
3个月后,第一批木地板出厂。不过,不少老客户却不买账,汕头那位批发商更是直接泼冷水,“质量再好,架不住市场上鱼目混珠。”
果然,由于定价过高,市场上叫好不叫座,半年才卖出去6平米,4万多平米的木地板就堆积在库房里。
你想啊,当时我国还属于福利分房,家家住的都是三、四十年前的老房子,谁舍得花四、五千块去买个木地板呢?
打折?8折还是5折,总不能赔着卖吧?就在刘绍喜左右为难的时候,海峡两岸传来达成“九二共识”的好消息。
“为何不去台湾试试呢?”
果然,台商识货,消息一放出,立马涌过来10多家。刘绍喜非常从容地来个10选1,并于1992年12月成立了宜华装饰,“宜华负责生产,台商负责落地销售”。
彼时,汕头为招商引资,推行全面优惠政策,“无需信用担保,直接从银行贷款;所有来料加工的产品在保税区快速通关,不用缴纳关税。”
万事俱备,只差数钱。1993年初,刘绍喜装满了3个大集装箱,信心满满驶向海峡对岸。不过货款没来,投诉